我是去年年末拿到这本书的,拿到的时候颇有亲切感,不知道是因为作者于娟老师就住在杨浦区离家不足5公里的地方,还是因为她以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于复旦大学,就是目前我现在完成大学头两年的地方,也许这都是机缘巧合,注定要让我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读完这本书。

刚刚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封面上的一行字就已经在我的内心激起千层浪: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去年早些时候我曾被问到人活着的时候思想为何物?当时我是这样回答的:“如果非要以我的学术背景来看待这样一个问题,说的直白无情一点,我们人类,甚至是任何动物的思维意识,不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只不过这一系列的反应相比我们熟悉的化学反应复杂很多罢了。”但是在我看完这本书后,反观上面的问题,再去想活着的意义,现在有了更深的理解。归纳于娟老师这本书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她也许认为只有人在遇到挫折甚至是灾难以后才会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罢了,我不能以我一个涉世不深的角度去揣度一位生命大师的思想。但是要问我现在又是怎么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说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之间的联系,一个个体和其他个体的交流,生命易逝,在家人还在自己身边的时候多说说话,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有些事、有些人、有些时光,一旦逝去就不再。这也就是为什么我选择了从医这一条道路。

看完于娟老师的这本书,距离于娟老师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接近5个年头,对于于娟老师,让我想起了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上写的一句话,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将其优势发挥,即使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精神与思想一样会永垂不朽,和天地永存,和日月星三光遥相辉映。这是一种多么豪迈的人生啊!于娟老师在我的眼中正是这样一种人,即使自己被疾病缠身,即使癌细胞已经转移到全身上下的每一个角落,即使破骨细胞在一点点吞噬仅存的骨头,但她的思想仍然可以自由飘荡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她仍然可以乐观面对每一天的每一件事,她仍然可以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段路上写下这些文字。我不崇拜于娟老师,我是持一种认可的态度,因为有机会的话我也想成为于娟老师那样的人。

整本书让我触动最深的是有关于于娟老师写到自己的姥姥和姥爷的部分,当自己在国外求学的时候,姥爷和姥姥接连不辞而别,而自己却甚至不能在他们生命的最后片刻在身边陪伴着,后悔之情充斥着内心。于娟老师写下这一部分自己一直不愿意提及的部分,也许就是为了能够让我们都记住,事业再蒸蒸日上,金钱赚取得再多,都没有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光珍贵。

同让让我感到感动的是于娟老师的丈夫“光头”和儿子“土豆”,他们在自己的妻子和母亲病重的时候选择乐观陪伴,陪着她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这一份亲情是无价的。在自己的亲人最需要自己的时候可以陪伴在他们的身边,这对于亲人来说是一件具有莫大喜悦的事情了吧。

这样一本母亲、妻子、女儿的生命日记,我不想过多的评价和赘述,看一本好书本是一件心领神会的事,只是想在以后遇到坎坷和不顺心的时候,可以回想起来,以此自勉,拍去身上的尘土,继续长征。

最后修改:2018 年 09 月 10 日
喵喵喵~我装可爱你会打赏嘛?